/ LIFE

生活的气息

早晨骑了车去菜市场,采购接下来一周的食材,大部分都是水果,还有做沙拉的蔬菜,照例买牛奶。我正在培养自己很多习惯,比如每周末的早晨去采购,只是才执行过3次,还不足以养成习惯。

我好像一直很喜欢逛菜市场,在家也是。Peti在上海的时候,我们去吃富春小笼,他说很喜欢那种感觉。我们好像都知道,是那种“生活的气息”,中文里偶尔也会形容成一种“市井的气息”。逛菜市场也让我产生这种感觉,买菜是人们生活最平常的活动,市场里蔬菜水果、生肉熟食花了眼,老板们热情的吆喝,穿梭来往的人群,身在其中好像也有一种安全感。

很多人都喜欢这种“生活的气息”,我认识的朋友,一些有名的作者。我会想一个问题,什么样的人会喜欢这种“生活的气息”,他们愿意成为这气息的一部分吗,在其中经营着自己的生意,和来来往往的人打交道。如果是我,似乎不会这样,好像更喜欢的是感受“生活的气息”,而不是成为围绕别人周围的气息。为什么这让我们感觉很好,回味无穷又有点迷恋呢?似乎是因为我们终究不属于那里,距离感引起了新鲜和好奇。我们知道自己不会成为那里的一部分,带着一种轻松的心情融入其中,我喜欢融入人群的感觉,好像成了nobody,但潜意识里应该也有一种所谓的“优越感”吧,仿佛皇帝下了民间,体察民情。当然,这么说有一点狂妄,也不是在推演别人的心理,况且作为一种猜测的解释。

感受生活的气息,最好的部分也许并不是身临其境,而是抽身而去的时候。刚刚离开那个热闹的环境,耳边的喧嚣渐渐消失在身后,自己身上的市井气慢慢消退,恢复平静后开始回味刚才的感觉,那种令人惬意的生活气息就印在了脑子里。如果像我这样正在培养习惯的人,就会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去获得这种体验。

有一天早晨Charles被楼下嘈杂的人声吵醒,他说他喜欢听这样的声音,会让他感到自己还“活着”。这听起来让人感到一种淡淡的忧伤,可是想到他随时触发的抑郁症,能够体会出那种在夹缝中寻找希望的感觉。只是那声音让我想到的,并不是自己还“活着”的感觉,而是电影《情人》里,Jane和Tony欢愉的房间。房外是喧闹的集市,房内Tony正享受着Jane的身体,两个人在彼此身上都有所寄托,从一开始就不是一段光明的relationship。后来读了王小波的散文集《我的精神家园》,里面非常推崇《情人》这部小说的写作手法,让我产生好奇去读了原著,只是学识疏浅,没有体会出个中的韵味,只是想起了当年看完电影的感觉。淡淡的忧伤,生活的无奈,还有优美得让人心醉的配乐。

其实,我现在正在进入“生活”中,不知道过一阵子之后对生活的气息是否还像现在这么有新鲜感,也许就会知道这种新鲜感是不是来源于自己和“生活”之间的距离。